但是,孔子和周公的最大不同在于有德无位。
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至今,儒家学说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,显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够与时俱进,传承创新。先秦思想史研究是刘宝才教授在传承发展侯外庐学派、追随张岂之先生不断深化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工作,先后参与《中国思想史》《中国思想学术史》等先秦卷的撰写和主编,对先秦思想史有系统梳理,形成了与时俱进、正本清源的学术观点。
其二,炎黄时代与其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联系问题,也是可以肯定的。孟荀人性论已经具有人性平等思想的萌芽,并重视物质生活条件。战国中期出现的禅让思潮,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。《老子》守雌思想也是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一种流行思想,《左传》《国语》也常见。六、结语:薪火相传,砥砺前行 作为刘老师的学生,笔者才疏学浅,努力不够,虽然从1998年起追随刘老师读先秦思想文化方向的博士并于2001年毕业,但很惭愧,20年时光匆匆流逝,个人生活在艰难困窘中变动不居,学术研究在多元激荡中盲目摸索,对先秦思想文化研究未能深化展开,对刘老师的学术思想未能传承发展。
今天我们研究《周易》要坚持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,以保证其应有的科学性,使学术研究避免倒退和产生不良社会影响。修身的途径的格物—致知—诚意—正心。不过,从他对致知的解释来看,他认为致知不过就是只不要欺他,这一点则仍是诚意的旧义。
【33】前已论及,阳明说着实用意便是诚意,不过是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便是诚意的省略形式而已。江西平藩之前他一直以诚意来统率格物,平藩之后以致知为宗旨,建立哲学体系。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,此是天机不息处,所谓‘维天之命,于穆不已,一息便是死,非本体之念,即是私念。因为在他看来,身、心、意、知、物是一件,这实际上蕴含了格致诚正修只是一个工夫的观点。
以诚意界定致知,表明诚意在致知或致良知观念中得以保留下来,成为致良知工夫的根本内容。从如心无私欲之蔽,即是天理、只此心去人欲、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等说法,可见工夫的目标是纯乎天理之心,而下手的关键则在于去人欲。
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,乃是本体功夫。而着实用意地好善恶恶,虽然也受到了本体的指引和推动,但毕竟包含了刻意为之的成分,所以只可说是部分出于本体的工夫,而不能称为完全出于本体的工夫。龙场悟道的基本结论实质上就是‘心即理,但这一思想的具体表述与展开最早见于《传习录》上徐爱所录。尽管在与薛侃、郑德夫以及陆澄等人的问答中,阳明便已经触及诚意与致知关系的问题,然而,他当时虽然也认为工夫是有本体支撑的,可关注的焦点却在诚意工夫的重要性上,认为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支离,因而并未将视线投向致知,也未赋予致知不同于格物的独立地位。
而朱子学以格物穷理为先,则不能统领为善去恶的工夫。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,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,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,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,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: 只是一件。理即体现于心对视听言动的调控之中。这正是前引阳明答薛侃语以及《赠郑德夫归省序》中就已表达的意思。
正是基于以上理由,我们才说对阳明而言,由诚意统领的格物工夫受到本体指引和推动,并在一部分情况下还是完全出于本体的工夫。若不用克己工夫,终日只是说话而已,天理终不自见,私欲亦终不自见。
【25】以下郑德夫与阳明的问答,也表明阳明所说的诚意工夫是有本体参与的: 曰:心又何以能定是非乎?曰: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22王阳明:《传习录》第129条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一,第44页。
陈先生在论及致良知观念的提出时,指出其背景:按阳明戊寅(引者注: 即1518)前主诚意说,诚意指真实地好善恶恶,但辨别善恶的标准没有确定。其所谓心体,即是工夫的本体依据和动力来源。23王阳明:《传习录》第119条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一,第39页。更为重要的是,致知即是依循良知。仅以诚为例来说,按照阳明‘诚字有以工夫说者。良知最终成为他用以指点工夫之本体依据与动力来源的术语,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。
之所以须来心上做工夫,是因为唯有如此,才能彻底扭转朱子学之支离和佛道之空疏的方向。从正德十四年阳明答陈九川语可以看出本体活泼,生生不息: 九川问:近年因厌泛滥之学,每要静坐,求屏息念虑,非惟不能,愈觉扰扰,如何?先生曰:念如何可息?只是要正。
【41】功夫不离本体,是说工夫不能专务求静于内或逐物于外,而要在本体主导下进行,如此才能称得上是本体工夫。而1520年致良知宗旨的提出,将本体问题凸显出来。
也就是说,阳明的思想论述受到其所依据的经典文本的限制,这种限制很大程度上是外在的,因而不得不加以考虑。提出诚意的统领作用,本身就是为了避免支离,如果因为提出诚意,反而使得诚意与格物或致知造成支离,那就违背阳明的意旨了。
《传习录》卷下首条也是陈九川正德十四年所录,其中载他对诚意工夫的思考及其与阳明等师友的问难。【37】 以循理为主中的理,即是做工夫的本体依据和动力来源。工夫有本体的参与,以本体为据对念头的善恶加以判别,则能解决这一问题。以格致诚正修只是一个工夫观点的提出为分界,致知地位的提升过程,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。
43王阳明:《传习录》第174条,《王阳明全集》卷二,第86页。这一话头承袭自朱子学,非阳明独创。
希颜曰:‘先生谓格物致知是诚意工夫,极好。曰:如何致?曰:尔那一点良知,是尔自家底准则。
因了好善恶恶而能做到的为善去恶,则是阳明所说的格物工夫。此便是格物的真诀,致知的实功。
去了人欲之心,则心自可以发出孝悌忠信仁义等善行。从内部原因来说,是因为阳明对工夫之真切性的体认,使他由真切而达简易,而使工夫变得简易的,正是本体的指引和推动,由此,将本体之指引和推动凸显出来的致知,便被阳明放到关注中心来把握。35陈立胜:《王阳明思想中的独知概念——兼论王阳明与朱子工夫论之异同》,《中山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,2016年第5期。如果以朱子学固有语言所表达的工夫论,都体现出工夫所受本体的指引和推动,那么,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,阳明论述的工夫是获得了本体指引和推动的这一点,适用于他中年所有有关工夫的论述。
【40】 四、 致良知的提出与阳明工夫论焦点的变化 阳明于正德十五年(1520)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。6陈来:《有无之境——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,第54页。
见氏著: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》,长春: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,2010年,第54—55页。其言曰:一般由支离而说零散琐碎,那是引伸义,而非支离的本义。
即便其有工夫论意义,也要直到致良知宗旨的提出,才最终体现出来。关于格物,仅举一例加以说明。